在我国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,成语作为独特的语言现象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,以“十”字开头的四字成语,以其独特的魅力,流传至今,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些成语的神秘面纱,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含义。
十全十美
“十全十美”意指完美无缺,形容事物达到了极高的境界,该成语源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吾闻之,十全为上,为上。”这句话意味着,如果一件事物能够做到十全十美,那么它就是最优秀的。
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赵盾在处理国家大事时,总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,有一次,他在处理一项重要事务时,取得了十全十美的结果,于是便有了“十全十美”这个成语。
十指不沾泥
“十指不沾泥”形容人廉洁自守,不沾染世俗的尘埃,该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范丹传》:“丹以十指不沾泥,自守清白,终身不仕。”
故事背景:东汉时期,范丹因家境贫寒,无法为官,但他坚守清白,从不沾染世俗,因此得到了“十指不沾泥”的美誉。
十恶不赦
“十恶不赦”指罪大恶极,无法饶恕,该成语源于《书·大禹谟》:“十恶不赦,必诛无赦。”这句话意味着,犯了十恶大罪的人,必须严惩不贷。
故事背景:古代,犯有十恶大罪的人,会被视为不赦之人。“十恶不赦”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。
十室九空
“十室九空”形容战乱、灾害等造成的严重后果,家家户户都陷入困境,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十室九空,民不聊生。”
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战争,导致十室九空,民不聊生,后来,人们用“十室九空”来形容这种悲惨景象。
十面埋伏
“十面埋伏”指敌人设下重重埋伏,企图一举歼灭对方,该成语出自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汉王既定三秦,乃与韩信会兵,令韩信为前锋,十面埋伏,以待赵军。”
故事背景:楚汉争霸时期,刘邦为了打败项羽,命令韩信在十面埋伏中等待赵军,最终大获全胜。
十步杀一人
“十步杀一人”形容武艺高强,如麻,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夫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传。”这句话意味着,如果一个人能够每走十步就杀死一个人,那么他的名声将会传遍千里。
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赵盾的部下赵衰,武艺高强,每走十步就能杀死一个人,后来,人们用“十步杀一人”来形容武艺高强的人。
十有
“十有”形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极大,该成语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十有,吾之。”
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赵盾在与楚国交战前,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,认为胜利的可能性极大,后来,人们用“十有”来形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。
十羊九牧
“十羊九牧”形容官场,官员众多而无所作为,该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杨修传》:“十羊九牧,牧者无策,羊亦何为?”
故事背景:东汉时期,杨修因不满官场,提出“十羊九牧”的口号,讽刺官员无所作为。
十载寒窗
“十载寒窗”形容人刻苦学习,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终于取得成功,该成语出自《宋史·吕蒙正传》:“吕蒙正少贫,十载寒窗,一朝成名。”
故事背景:宋代吕蒙正,自幼家贫,十载寒窗,刻苦学习,最终成为一代名臣。
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比喻培养人才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毅力,该成语出自《管子·权修》: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是以不传之宝,必在贤者之手。”
故事背景:古代,管子认为,培养人才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毅力,就像种树一样,需要十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,后来,人们用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来形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。
以“十”字开头的四字成语,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,又有深刻的历史背景,这些成语传承了智慧的结晶,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,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成语,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