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,如同璀璨的文化明珠,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邃的哲理智慧,每一个成语背后,都蕴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,它们宛如一面面历史的镜子,映照出古人的智慧与情感,本文将为您讲述20个经典成语的故事,带领您领略成语的独特魅力。
-
一鸣惊人 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楚王即位后不理朝政,终日沉迷于享乐,一次,一位名叫优孟的艺人来到楚国,他模仿楚王的宠臣,用夸张的言辞讽刺楚王,楚王被优孟的言辞所打动,幡然醒悟,开始励精图治,最终成就一番伟业。
-
破釜沉舟 故事背景:秦末,项羽率领军队与秦军作战,为了鼓舞士气,项羽下令破釜沉舟,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,在巨鹿之战中,项羽大败秦军,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。
-
胸有成竹 故事背景:宋代画家文同擅长画竹,他在作画前,总是先在心中构思好竹子的形象,下笔如有神助,人们称赞他的画“胸有成竹”。
-
青出于蓝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孟母为了让儿子孟子成为有用之才,严格要求他读书,孟子勤奋好学,最终成为一代儒家,他的学生告子问孟子: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何也?”孟子回答说:“这是因为蓝草虽然能染出青色,但青色却比蓝草更加鲜。”
-
画龙点睛 故事背景:唐代画家僧繇擅长画龙,他在画龙时,总是留下一笔未画,对观众说:“此龙未点睛。”观众纷纷议论,僧繇却不动声色,他拿起笔,轻轻一点,龙顿时栩栩如生。
-
对牛弹琴 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孔子周游列国,传播儒家思想,一天,他遇到了一个不懂音乐的人,孔子便弹奏了一曲高雅的琴曲,那个人却毫无反应,孔子感叹道:“对牛弹琴,何异于对牛鼓瑟?”
-
滥竽充数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齐宣王喜欢听音乐,他召集了许多乐师为他演奏,其中有一个乐师不会吹竽,但他为了混饭吃,也混进了乐队,每当演奏时,他总是滥竽充数,却没有人发现。
-
指鹿为马 故事背景:秦朝末年,赵高为了谋权篡位,故意在朝会上指着一只鹿说:“这是马。”满朝文武大臣都认为赵高在开玩笑,但没有人敢反驳,赵高借此机会,排挤异己,最终篡位成功。
-
亡羊补牢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一个农夫的羊圈破了,羊逃跑了,他没有及时修补羊圈,结果羊越跑越多,后来,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赶紧修补羊圈,并加强了防范,从此羊再也没有逃跑过。
-
守株待兔 故事背景:一个农夫在田地里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,从此他不再努力耕作,而是整天守在树桩旁,希望再捡到兔子,兔子再也没有出现,最终饿死。
-
画蛇添足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楚国举行了一次画蛇比赛,一人先画了一条蛇,其他人纷纷效仿,一人画了一条蛇,在蛇身上添了脚,众人嘲笑他,认为蛇没有脚,这个人却笑着说:“蛇本来就有脚,只是你们不知道。”
-
螳臂当车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将领赵奢与燕国将领乐毅作战,乐毅用计,让士兵假装逃跑,引诱赵奢追击,赵奢不顾部下劝阻,率领军队追击,结果陷入燕军包围,全军覆没。
-
班门弄斧 故事背景:春秋时期,鲁班是著名的木匠,技艺高超,一次,一个自诩为木匠的人来到鲁班门前,声称要和鲁班比试,鲁班让他先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艺,那个人却拿出了一斧头,鲁班一笑,挥挥手让他离开。
-
挑拨离间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与燕国交战,赵国将领廉颇与赵王宠臣郭开不和,郭开便在赵王面前挑拨离间,导致廉颇被贬。
-
胸无点墨 故事背景:宋代文学家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好友,一次,苏轼问佛印:“你看我像什么?”佛印回答说:“像一尊佛。”苏轼又问佛印:“那你看我像什么?”佛印回答说:“像一摊。”苏轼笑着说:“无点墨,竟敢侮辱我。”
-
鹏程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燕国名将乐毅被燕昭王任命为将军,率军攻打齐国,乐毅英勇善战,最终帮助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大部分,人们称赞乐毅:“鹏程,一飞冲天。”
-
滴水穿石 故事背景: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游览庐山时,看到一块巨石上有一个小洞,便问当地人这是怎么回事,当地人告诉他,这是水滴长时间滴在石头上形成的,苏轼感慨道:“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。”
-
鸡鸣狗盗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齐国的孟尝君被赵国拘禁,他的门客冯谖为了救他,假装成狗盗,偷走了赵国的宝物,冯谖带着宝物来到赵国,用计使赵王放回了孟尝君。
-
鹿死谁手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赵国与燕国交战,在一次战役中,赵国将领赵奢与燕国将领乐毅相遇,双方正酣,乐毅突然阵亡,赵奢感叹道:“鹿死谁手,尚未可知。”
-
鹏程 故事背景:战国时期,燕国名将乐毅被燕昭王任命为将军,率军攻打齐国,乐毅英勇善战,最终帮助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大部分,人们称赞乐毅:“鹏程,一飞冲天。”
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富有哲理,而且生动有趣,通过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,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,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。